關鍵字:慢性病
-
慢性病患術前要注意!停用4款藥物以免影響手術安全
2024-08-23 20:07:10為了確保手術與麻醉的安全性,術前空腹是必要措施!但是慢性病患長期使用藥物控制疾病,這時停藥是否會出現風險?食藥署建議,多數民眾並不清楚藥品的成分,因此在手術前,務必告訴醫師正在服用的所有藥品,包含中藥及保健食品,以確保手術及麻醉的安全。
-
健檢數值怎麼看?國健署推風險評估 發現異常及時就醫
2024-04-16 14:45:42依據2017年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18歲以上國人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盛行率分別為26.8%、25.6%及11.1%,另外,有4分之1的民眾處於糖尿病前期。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一般健康檢查都有包含血壓、血脂及血糖檢測,若是發現三高異常(血壓≧130/85mmHg、空腹血糖值≧100mg/dL、三酸甘油脂≧150mg/dL),應儘快尋求專業醫事人員的幫助,並積極改善不良生活習慣,以降低三高慢性病的發生風險。
-
泡芙阿姨不胖但體脂肪偏高 健檢發現胰臟有腫塊竟罹癌
2024-04-11 20:42:3655歲楊姓婦人本身有抽菸習慣,平日飲食偏愛精緻甜點及高油脂、油炸食物,但由於體態看起來跟周遭年齡相仿的親友相比不算肥胖,這也讓她不以為意。直到楊婦近期體檢結果出爐,才發現自己肌肉量偏低、體脂肪高達35%,成為所謂的泡芙人,且從腹部磁振造影(MRI)橫切面影像發現胰臟有腫塊,經過進一步檢查才確認罹患胰臟癌。
-
9種常見造成肝損傷藥品抗生素在其中 發現5警訊速就醫
2024-03-18 21:04:32藥品肝損傷是常見的藥害之一,不僅造成病人傷害,也可能引發醫療爭議,而透過肝功能檢查及追蹤,早期發現肝損傷徵兆,進而接受治療,有助於保障肝臟健康,避免嚴重藥害發生。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民眾應遵循醫囑與藥品標示用藥,注意用藥期間身體反應;醫療人員則應在用藥前審慎評估藥品風險及效益,讓病人了解藥品肝損傷的可能症狀,並在用藥期間檢查追蹤肝功能,以保障用藥安全。
-
慢性病風險能預測!國健署1平台 輸入健檢報告可分析
2023-07-21 19:50:12現代人因遺傳、年齡漸增、飲食不健康、生活習慣不佳等因素,身上容易出現慢性病,為了幫助民眾及早預防,國民健康署發展「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提供35至70歲民眾自行輸入健檢報告數據,計算未來10年內罹患5種慢性疾病(包含: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
-
出國玩「藥」怎麼帶?藥師建議攜帶5類旅遊常備用藥
2023-03-15 18:26:22相信大家的FB開始出現身邊友人在日本、歐洲打卡的照片了吧?隨著全球COVID-19疫情趨緩,出入境及居家檢疫相關規定鬆綁,交換生、學生們已經啟程前往國外,許多民眾開始規劃出國旅遊。旅途中可能會出現身體上的不舒服,而這些小症狀會打壞旅遊興致。藥師提醒,玩樂的同時別忘記潛在健康風險問題。我們無法完全避免這些風險,若出發前多一分謹慎,做好自我藥事照護,就能乘興而遊,盡興而歸。
-
研究:胖出慢性病 可能是「口型蛋白」惹的禍
2022-12-13 16:32:37陽明交大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廣泛存在細胞膜或胞器表面的「口型蛋白」會調控脂肪分化,影響細胞吸收脂肪酸的能力,加速脂肪細胞肥大,誘發「代謝症候群」,在肥胖慢性病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
冷氣團到!慎防心血管未爆彈 2大族群保暖工作不馬虎
2022-12-02 19:22:08根據中央央氣象局指出,近日東北季風增強,北部氣溫驟降,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慢性病患者及長者,除規律服藥、定期量測血壓、均衡飲食及適度運動外,「保暖」是最基本的自我保護行為,從頭到腳的保暖,更是馬虎不得,外出時,要穿戴帽子、口罩、手套、保暖衣物、襪子及鞋子等保暖物品,避免氣溫的差異可能促發心血管或中風的風險。
-
吃出來的慢性病!醫師警示第2型糖尿病患者 注意飲食
2022-11-19 14:55:31「罹患糖尿病,就是因為吃太多甜食!」,這是真的嗎?喜歡蛋糕、甜點的「蟻人」就是糖友高風險族群?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第2型糖尿病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被喻為「自己吃出來的疾病。」
-
穿矯正鞋助患病小企鵝 恢復正常走路
2022-09-08 21:31:48小企鵝「盧卡斯」的腳部患有慢性病,無法正常走路,好在一款「量身定制」的「矯正鞋」,讓它重新可以爬上爬下。
-
10大死因半數慢性病!國健署教你用健檢報告自我評估
2022-08-30 21:25:18依據衛生福利部110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超過一半以上的死因與慢性疾病有關,例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等,為了及早預防慢性疾病,國民健康署發展出1套適用國人的「慢性疾病風險評估」模型,只需輸入健康檢查報告上的數據,就能預測未來10年內罹患5種主要慢性疾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腦中風、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
-
異位性皮膚炎不只皮膚出問題!常見4大共病影響全身
2022-07-21 22:16:19因為皮膚紅腫、發癢,陳姓大學生在高二時休學,直到4、5年後,接受生物製劑治療,有效止癢,外觀逐漸恢復正常,才願意復學,重返校園,去年順利考上大學,開啟人生另一段旅遊。
-
新年期間用藥不中斷!即日起慢性病患可提前領取慢箋
2022-01-21 19:07:302022年黃曆新年假期即將到來,除夕正好在1月31日,連假長達9天,許多院所減少或停止門診、藥品調劑服務。健保署表示,為避免使用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民眾用藥中斷,提醒持有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民眾,若您上次(上個月)給藥天數的最後1天(藥吃完的日期),落在新年期間1月29日至2月6日者,可提前自新年前10天,即1月19日起回診由醫師處方給藥或領取下個月用藥。
-
小雪來了!慢性病族群做好保暖準備 避免成低溫受災戶
2021-11-22 22:05:20又有冷氣團報到!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週一(22日)鋒面通過及東北季風增強,北部及東北部天氣將明顯轉涼,且時序亦將進入小雪時節,天氣逐漸寒冷,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民眾要多關心家中長者的日常生活起居與活動時的安全,及注意低溫對健康造成的危害。
-
針灸治『肺癌』有妙處 中醫改善化療不適 | 談古論今話中醫(581)
2021-11-13 22:00:00近數十年來臺灣地區肺癌病人有顯著增加的趨勢,而目前肺癌是國人因癌症死亡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資料顯示,過去數年來國人男性癌症死亡原因中,肺癌高居第二位;在女性則為第一位。 這一集很高興邀請到曹永昌中醫師來分享肺癌之中醫保健。
-
針灸治『肺癌』有妙處 中醫改善化療不適 | 談古論今話中醫(581)預告
2021-11-06 22:00:00近數十年來臺灣地區肺癌病人有顯著增加的趨勢,而目前肺癌是國人因癌症死亡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資料顯示,過去數年來國人男性癌症死亡原因中,肺癌高居第二位;在女性則為第一位。 這一集很高興邀請到曹永昌中醫師來分享肺癌之中醫保健。
-
確診死亡個案9成有慢性病史 「i顧健康」落實三高控制
2021-10-11 18:25:31疫情持續,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罹患高血壓、中風、糖尿病的確診患者更容易出現重症的情形,國內疾病管制署也統計中共肺炎死亡個案中,近9成有潛在性的慢性病史,一旦三高沒有控制好,很可能會危及生命安全,由此可見慢性病的日常照護格外重要。日前藝人龍劭華猝死消息震驚社會,由於他有糖尿病的病史,卻疏於控制,因而釀成不幸,更喚醒民眾意識到三高控管的重要性。
-
中秋掌握3點飲食原則 避免慢性病「秋」後算帳
2021-09-15 14:52:17中秋佳節即將到來,與家人相聚賞月之際,不免俗地選購各式烤肉食材、月餅及柚子來應景過節,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就針對慢性疾病患者提出「月餅分食」、「三少一多」、「定量攝食」等3點飲食建議,幫助民眾過個輕鬆、無負擔的中秋節。
-
研究:喝咖啡或降低慢性肝病風險 重點在每日攝取量
2021-07-02 18:50:37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及愛丁堡大學,透過英國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提供將近500,000名受試者,進行平均約11年的數據追蹤,並進行研究分析,發現有喝咖啡習慣的人,罹患各類型慢性肝病的機率比不喝咖啡的人低了許多,研究發表在《BMC Public Health》(BMC公衛期刊)。
-
腎功能衰退影響不只心血管!研究發現也與失智症有關
2021-06-04 18:40:17根據瑞典的1項研究表示,慢性腎臟病可能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在患有慢性腎臟病的人身上,腎臟會逐漸失去從血液中過濾廢物和排出多餘液體的作用。
-
健保署開放特約藥局用藥紀錄 慢性病處方社區藥局可領
2021-05-26 14:41:31疫情嚴峻,許多醫院自身難保,醫護人員染疫,這讓不少慢性病患者不敢就醫,為此,疾管署從即日起開放藥師查詢病人近期用藥紀錄,在確定剩下藥物數量不到10天,就可以調劑給藥。
-
高齡長者慢性病骨鬆高居第4位 定期篩檢降低骨折風險
2020-11-04 21:45:03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而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雲林縣老年人口已近13萬,占縣市總人口約19%,相當於每5人當中就有1名是超過65歲的長者。
-
缺血性腦中風發作不分季節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2020-06-18 16:06:53許多人以為腦中風只會發生在寒冬清晨,因為天氣太冷,讓腦血管一下「縮」起來。醫師表示,雖然出血性腦中風好發於寒冷天氣,但缺血性中風則是不分季節,遇上夏天氣溫高,容易出汗、體內缺水,如果長時間坐著不動,血液變得黏稠,也有可能堵塞血管引發缺血性腦中風。
-
年長者七成以上有慢性病 整合醫學成老年醫療趨勢
2020-04-16 16:28:58李爺爺高齡99歲,有糖尿病、慢性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半年前,他的左腳第2根指頭出現1個小傷口,雖曾就醫卻遲遲無法痊癒,甚至開始發黑、行走困難,外觀的改變令他抑鬱不已。某天,李爺爺因開始呼吸困難被送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室,醫師評估他除了心臟問題外,還有肺部感染、下肢血液循環不良、蜂窩性組織炎等複雜問題,於是照會整合醫學科收治入院。
-
台灣新增8人確診3人離世 306名個案計5死
2020-03-30 20:13:50再來看到,台灣的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天(30日)宣布新增8例確診,累計來到306例,7個境外移入個案,以及一名本土個案。並表示在7個境外移入個案中,有5例屬於群聚。另外,昨天晚上有3名確診者不幸離世,台灣感染中共肺炎不治身亡的人數,一共有五人。
-
中共肺炎年長者致死率高 學者籲長照機構高規格防疫
2020-03-09 18:31:36在中共肺炎病例數大量增長的情況下,目前已經可以看出病患樣貌雛形,65歲以上長者與慢性病患者一旦染病,重症風險大幅提高。
-
台增2例!30歲男跟團大阪染疫 50歲女國內感染
2020-02-28 20:13:07台灣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28日)宣布,再新增兩名確診個案。台灣一共累計34名確診。兩名新的個案,一位曾經赴日旅遊,回台三天出現症狀,另一位則沒有國外旅遊史,兩名個案的感染源都還沒確定,不過相關的疫調,已經展開。因應疫情升溫,指揮中心還宣布,未來確診個案必須三次採檢陰性才能出院。
-
防肺炎不忘流感重症死亡風險 這樣做保護家人和自己
2020-02-27 18:44:401位黃姓(化名)女主管就診時主訴前1周高燒、咳嗽、全身痠痛,在診所篩檢為B型流感,服用克流感藥物後仍然咳嗽不止。醫師問及群聚史時,黃小姐突然眼眶泛淚,原來65歲父親也突然出現一樣症狀,即使當天就醫服用流感藥物,沒想到隔天還是因呼吸困難住進加護病房,醫師發布病危通知。
-
醫院防疫三關卡!慢箋領藥不進醫院
2020-02-12 21:47:32武漢肺炎爆發,醫院能少去就儘量不去,但對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來說,一個禮拜至少要到醫院拿藥一次,現在有醫院在大門口增設一個領藥櫃臺,患者不用進到醫院就可以領藥,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
-
每天睡眠不足6小時 可能增加早死風險
2019-11-07 16:36:48你每天平均的睡眠時間有多久呢?現在有個新研究表示,每天晚上的睡眠時間如果不足6個小時,可能會增加高血壓、第2型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甚至是癌症和早死的風險,研究刊登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慢性病風險「腰」注意!你多久沒量腰圍了呢?
2019-08-02 16:56:10107年國人10大死因中,慢性病占5項,分別是心臟、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體重過重、腰圍過粗及三高都屬於上述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腰圍代表脂肪分布,成年男性若腰圍大於等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即代表腰圍過粗,也就是腹部肥胖、內臟脂肪多。
-
「世界氣喘日」氣喘兒爸媽該做的5件事
2019-05-07 17:35:10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12歲以下兒童氣喘盛行率為5.6%,不過,卻有73.3%氣喘兒並未定期回門診追蹤,67.2%甚至完全沒有使用治療氣喘的處方藥。台灣氣喘衛教學會事長朱斯鴻提醒家長,務必經常更換寢具,定期清洗窗簾,使用吸塵器、空氣清新機,才能讓孩子遠離氣喘風險。
-
7旬嬤下肢血管阻塞 蚊子叮一口險截肢!
2019-04-03 21:42:52健康消息,要提醒您!天氣轉熱,如果被蚊蟲的叮咬,千萬不要抓!70多歲的阿嬤,本來就有慢性疾病,血管循環也不好,有次被蚊子叮咬後抓到破皮,傷口就一直沒好,最後甚至潰爛到差點要截肢。
-
年後減重遠離肥胖 營養師:飲食習慣是關鍵
2019-02-12 17:51:26假期結束,許多人因過年期間吃吃喝喝導致體重上升,又得展開減重計畫。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是種慢性病,造成糖尿病、代謝症候群、高血脂等風險比正常體態的人多3倍;罹患高血壓、膝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痛風等機率則增加2倍。營養師提醒,均衡飲食少吃多動是減重的不二法門,肥胖者體重降低5%就能改善血壓與血糖。
-
家有慢性病長者 教您出遊.飲食如何盡興
2019-01-15 17:48:45今年新年假期長達9天,許多人計畫出遊及圍爐用餐,「慢性病友照顧者憂心調查」顯示,在面對過年長假,家人最擔心的是與慢性病長者出遊的交通與住宿,以及如何準備健康年菜等問題。
-
別人選舉你在喊燒?小心得了「選舉症候群」
2018-11-19 21:36:33最近會失眠、亢奮,甚至容易生氣嗎?小心得了選舉症候群!醫師解釋,太投入選舉壓力過大,容易頭痛、頭暈甚至厭世,令人身心俱疲,像台南有男子怕支持的候選人選不上,焦躁易怒,憤而攻擊路人,或屏東出現因壓力而輕生的案例,民眾、候選人們都要注意。
-
重量訓練強化肌力與體能 讓銀髮族遠離慢性病
2018-06-04 10:23:00台灣已經逐漸步入高齡化社會,老年慢性病更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專業人士表示,其實只要透過正確的運動和專業教練的指導,銀髮族也可以利用愈來愈普及的重量訓練課程,讓身體重拾肌力,延緩機能退化,更能遠離慢性疾病。
-
「愛比較」心態 小心憂鬱症找上門
2018-05-30 16:44:36心理學家發現,這種「不平等的感覺」,讓根本不窮的人覺得不快樂,並將自己定位在比他人低階的位置,這使得罹患憂鬱症、焦慮症與慢性病的風險大增。
-
晨起健檢10分鐘 遠離代謝症候群
2018-05-22 10:53:00個案周小姐的父親有著大肚腩,退休後長期窩在家抽菸、喝酒,加上飲食不忌口又不愛運動,直到周爸爸昏倒送醫,緊急開刀住進加護病房,才知道因血壓飆高導致腦中風,同時也有心臟病。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16日呼籲,養成天天10分鐘量血壓、腰圍及體重是最簡易的自我健康管理方法,即可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再來看枯燥乏味的中共二會,與往年不同的是,代表們除了比賽提案之外,對類似修憲這樣的重要話題卻三緘其口、諱莫如深。
-
注意!高血壓自行停藥恐傷全身
2018-05-10 13:32:31台灣高血壓患者眾多,但規律用藥的比率仍有待加強。許多高血壓患者直到感覺頭痛、不舒服才服用降血壓藥物,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警告,長期高血壓控制不良,全身器官都可能出問題,甚至引發致命危機。
-
生活忙碌壓力大 擺脫不良習慣重啟健康
2018-05-04 16:53:30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很多人一忙起來連早餐都沒有時間吃,長此以往,容易得到慢性疾病。財團法人臺北醫學大學校友會教育基金會、財團法人綠杏文化事業基金會、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特別邀請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家庭醫學科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林英欽,教導民眾如何擺脫生活習慣病,為健康加分。
-
四肢無力發麻 中醫:氣血不足.肢體失養引起
2018-05-03 10:11:00隨著生活條件、營養狀況的改善,以及高齡化社會的到來,越來越多病患為糖尿病所苦,而糖尿病神經病變是常見的一種慢性併發症。臨床表現以肢體疼痛、麻木、感覺異常、肢體無力、肌肉萎縮為主,常有對稱性小腿或下肢疼痛、灼痛或鑽鑿痛,患者會形容有如針刺或蟲蟻爬行的感覺,甚至連被衣物被褥的觸碰都會引發疼痛。
-
老來不失智 營養師:選擇地中海飲食
2018-02-21 09:52:00全球人口邁入高齡化是現今社會的趨勢,而且人口老化中最驚人的就是失智症的人口快速增加。營養師表示,想要避免記憶力逐漸流失、遠離失智症的威脅,要選擇地中海飲食,並遵守養生的6個原則,就能老來不失智。
-
身體不平衡 隱藏大麻煩
2017-04-06 13:44:00為什麼有些人感冒很快復原,而有些人就是久久不癒?為什麼身體檢查沒病,卻經常感到渾身不舒服?為什麼吃得豐富,體力也沒比較好?為什麼慢性病總是每況愈下?
-
瘦不下來的十個驚人原因
2017-02-20 17:20:00體重過重是現代人關切問題,對時下重視外表的年輕人而言不僅影響外觀,更可能引發慢性病,例如高血脂、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等。減肥已成為現代人的健康指標之一,但是有一些隱藏的因素會造成減重效果不如人意
-
寒流襲台34人猝逝 19縣市空氣品質糟
2017-02-10 10:33:17最強寒流來襲,注意保暖、留意身體變化!昨天全台慢性病患死亡人數激增,提醒民眾,年邁或有慢性病長者,務必注意身體保溫、並留意流感防疫。此外,今天全台有19縣市空氣品質達橘色警示,過敏族尤其小心;雲林、高雄部分地區更達紅色警示,宜減少戶外活動。
-
健康拉警報 骨質疏鬆小心背後原因
2016-12-11 21:39:47一般人認為老化或婦女停經後比較容易發生骨質疏鬆,但有些中年族群也有相同問題,醫師表示,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亢進或腎臟病、糖尿病慢性病等原因,都容易造成骨質出問題,需找出背後根源,才能真正治療骨質疏鬆。
-
美跨國生技藥廠 亞太布局進軍台灣
2016-06-01 20:52:40看準亞太醫療市場商機蓬勃,成立36年的知名美國生科藥廠,拓點亞太布局,前進台灣,目前在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地區有營運據點,將串聯全球藥廠優勢,連結台灣,引進相關醫療。
-
粽子高脂高熱量 少量搭蔬果健康吃
2015-06-17 21:53:46粽子固然美味,但是熱量真的很高,吃多了恐怕會造成肥胖增加腸胃負擔,營養師建議,搭配高纖維的筍子,蔬果,幫助消化,記得多吃就要多動,避免肥胖纏上身。
-
年菜豐盛 慢性病友慎防過量
2015-02-09 20:16:35過年期間,民眾享用美味豐盛的年菜,切忌暴飲暴食,尤其慢性病患更要聽從營養師指示飲食,這樣才能快樂團聚又健康過新年。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