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便快出來!中醫教你如何招擺脫便祕
便秘
人類每天進食三餐甚至四餐、五餐,理論上吃進多少食物就可以排出多少廢物。食物的營養物質讓小腸吸收,糟粕則代謝到大腸。正常的生理機制應該是每天都會排便,結果你一天不動,兩天不動,到了第三天以上就稱做便祕了。
當然每個人的排便狀況不一樣,有的人三天,有的人是五天、七天。吳瑭先生的《溫病條辨‧上焦溫病篇》後面有附錄一篇文章叫做〈秋燥篇〉,裡面提到一個醫案,有一個人七七四十九天才大便,而且是透過烏藥順氣散加巴豆的治療才把糞便排出來小,排出了四十九顆又黑又硬的糞便。明朝武之望先生的《濟陰綱目》也有一個病例是三十五天沒有大便。
我個人前後大概碰過最少四個病例超過三十天沒有大便,其中一位是姓應的老先生,其他都是女生。可以想見,女生比較容易因為承受太多的壓力而導致腸子蠕動呆滯,造成三十天以上都未排便的狀況。
成因與症狀
現代的上班族女性,很容易受便祕所困擾,大多是因為太過疲勞或壓力太大,過度緊繃,結果導致腸肌無力而便祕。晚上熬夜,早上匆匆忙忙趕路上班,到了辦公室馬上面臨接連不斷的挑戰,讓你根本沒有時間想排便。等到工作告一段落,想到要大號的時候,腸子已經一動也不動,日積月累下來,就形成了習慣性便祕。
生活作息不正常也是便祕的原因之一,時常晚睡早起或晚睡晚起,三餐有一頓沒一頓的,大便就容易出狀況。另外,飲食習慣也會影響到排便狀況。很多人喜歡吃烤炸的食物,這些食物屬性偏於乾燥,會把腸子裡的水份吸收掉,腸內缺乏水份,潤滑的作用就會受到影響。糯米類的食物也是多數人難以抵擋的誘惑,像年糕、粽子、湯圓、麻薯之類,早期的建築物,老祖宗用糯米、黑糖,還有富含纖維質的稻草混合堆砌成為建材,幾千年下來,建築結構仍然屹立不搖,嘉義聽說還有幾棟糯米蓋的建築物,到現在完好如初,由此可見,糯米類的黏滯特性會有礙人體的消化功能。偏偏這些食物是很多小姐的最愛,尤其是客家人的鹹湯圓,有夠好吃,據說不小心連舌頭都吃下去了,這麼好吃的一道美食實在是很難拒絕。不過要考量自己的腸胃能不能負荷,如果腸胃無福消受,我們還是建議少吃為妙。
糞便是我們人體的代謝廢物,一旦排便有障礙,廢物所產生的毒素就會干擾大腦中樞神經,所以有的人會覺得自己記性不好,有的人容易暈眩或昏昏沉沉。《黃帝內經》說清陽要出上竅,濁陰要走下竅,上竅包括大腦,也包括眼耳口鼻,下竅是大小便道,濁陰就是尿液與糞便,濁陰一定要往下竅,如果濁陰不降,清陽就不能升,清陽不升就容易出現頭暈昏沉的感覺。
這還只是比較直接的反應,現代的新新人類還很容易因為便祕的問題導致滿臉青春痘,很多小朋友也很容易因為腸子裡積滿糞便而產生急性腹絞痛,通常家長會以為出了什麼亂子,馬上送醫院急診,結果一照一摸發現是腸子積滿又黑又硬的糞便。我們的劍突以下肚臍以上是胃,肚臍兩側是腸子,肚臍下方還有其他內臟組織器官,你可以讓小朋友平躺,用手觸摸腹部,往往會摸到一囊一囊一結一結,好像灌香腸一樣的感覺,這就是宿糞。宿糞不清除,它所產生的毒素就會刺激到大腦的產痛中樞,有時候會讓人痛到在地上打滾。
便祕的原因其實很多,我們從大的分類來做區分,可以分為陽結便祕與陰結便祕,這種提綱的分類方式,可以把問題變得更單純更簡單。
陽結便祕,在臨床上會出現滿、痞、燥、實、堅的症候。滿與脹是程度上的差別。燥是腸管裡的糞便很乾很硬。實,就是實症的意思。堅,就是大便堅硬。
陰結便祕:有的人大便不一定是滿痞燥實堅,但就是解不出來,這就是腸肌無力,腸蠕動比較緩慢。這與老人家的氣祕與中風的風祕不太一樣,很多中風的人大小便功能都會受到影響,排便要靠大腦中樞神經的指揮透過脊椎神經的傳導,刺激腸子蠕動,才能讓大便順利排出來,中風的人這方面的功能可能就喪失了。年紀大的人還涉及水份分佈的問題,老人家體內的水份很容易從泌尿系統排出,有的阿公阿嬤一個晚上可以起來七、八次,水份隨著尿液排掉,相對的腸子水份就減少,甚至乾枯,這樣一來糞便就會比較乾燥而形成便祕的現象。像這種情形,我們就會想辦法讓水份回到腸管,腸管有了水份的濡潤,排便當然就能恢復正常。
對治與養生
陽結便祕,意謂著治療時必須用寒涼藥,《黃帝內經》告訴我們說治療熱症需用寒藥,所謂「以寒治熱」。《傷寒論‧陽明篇》有所謂的三承氣湯: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與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有四味藥,其中的大黃、芒硝、枳實都屬於寒涼藥。大承氣去掉芒硝就是小承氣。而調胃承氣是大承氣去掉厚朴、枳實,保留大黃、芒硝再加一味甘草。
這三個承氣湯所用的大黃劑量完全一樣,都是四兩,不過製作過程不一樣,有的要用酒洗,有的要用酒浸,讓酒充分滲透到大黃裡面。大黃是大苦大寒,酒是大熱,酒會改變大黃屬性的作用,酒洗的方式,可以用澆花的噴灑器對著大黃噴酒,像洗澡一樣,當然酒精滲透到大黃裡的量就會比較少,改變大黃性質的能力也就弱了。小承氣中的大黃是生用,調胃承氣的大黃是酒浸,劑量四兩是古時候的度量,現今我們可以照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比例換算成現在的重量,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因人而異。總之,陽病用寒藥,以寒治熱,是治療所謂陽結便祕的原則。
出現滿痞燥實堅的情況,我們就可以考慮承氣湯類,一般大黃對大小腸都能發生適當的作用,只是大承氣比較偏向大腸,小承氣比較作用在小腸,調胃承氣作用在胃,這是柯琴先生在他的《傷寒來蘇集》中的製方大法所提出來的見解。
陽結便祕,如果能夠藉助含有膠質的食物,取其潤滑的作用達到通便的效果,我會建議盡量不要用瀉下的藥物,比如前面介紹的大承氣、小承氣、調胃承氣湯等。含有膠質的食物,都有軟便的作用,包括海帶、蹄筋、豬皮、豬腳等,日、韓兩國從海裡撈起很多植物,製作成海苔,裹著白飯,放在嘴裡,乾燥的海苔碰到濕潤的口水馬上化掉,由此可見它可以幫助腸子蠕動而改善便祕的情況。
能選擇一些天然的食物來改善排泄的狀況,應該是最理想的方法。當然也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最好每天都能在固定的時間排便。現代上班族,早上太匆忙大概不太可能,所以可以選擇一天中最空閒的時段,讓你輕鬆無壓力的解便。
人類的大腦有個生理時鐘,如果不維持規律性,會很容易造成生理機能紊亂,包括腸子蠕動呆滯,那不便祕也很難了。另外,有些人如廁的時候,喜歡帶一本書或一份報紙,邊欣賞邊出貨,這樣一來,很容易讓腸子忘記它的任務是要出清廢物,讓你蹲廁的時間加長,也容易會有排便不順暢的感覺,如果你有這樣的習慣,請務必改善。
至於陰結便祕,臨床上出現的機會比較少一點,從古方的三物備急丸裡就可以觀察到陰證就一定用熱藥。用熱藥第一個首選方可以考慮四逆湯,以四逆湯做基礎,然後可以加大黃或巴豆。《傷寒論‧太陽篇》有個寒實結胸證,用到一個方叫做三物白散,三物就是三味藥的意思,三味藥都是白色,把它們混合磨成粉所以叫做三物白散,其中巴豆就是大熱的藥,屬大戟科,另外的桔梗、貝母則作用在肺,即呼吸系統。
《內經》告訴我們說肺與大腸相表裡,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觀察,意謂著如果你排便不順,我們不妨加入一些入肺或入肺經的藥,貝母、桔梗、紫菀、款冬花、沙參等都可以作用在肺或肺經。
明朝名醫繆希雍先生在他的《醫學廣筆記》中提到如果有排泄障礙,可以在處方裡加入肺或入肺經的藥,而他最常用的就是紫菀。三物白散中的巴豆有大毒,如果使用不當,會造成心臟麻痺而死亡,即使使用微量,也有人在三十分鐘內產生腹瀉,嚴重的話會造成脫水甚至休克的現象,所以使用巴豆要特別謹慎小心。三物備急丸中的巴豆用的是巴豆霜。把巴豆製成霜,作用就不會那麼強烈。
陰結便祕,可以用三物備急、千金備急或三物白散來改善,由於臨床上這種病例比較少,所以累積的經驗也相對不多,不過對於這種強烈毒性的藥物,我們還是少用為妙。
最後是習慣性便祕,我有一個同事生活作息非常不規律,就有這個問題。我第一次用大承氣湯給她吃,結果完全沒動靜,後來我一直思考研究,才發現大承氣湯雖然只有四味藥,但是要分成三個步驟煎煮,第一個步驟是先煮厚朴、枳實,煮滾之後,再把大黃丟進去。第三個步驟才把芒硝放進去。現在的習慣卻是把芒硝放在碗裡,等前面的藥煎好了再滾燙的沖泡在碗裡,用筷子攪拌一下,很快芒硝就溶解了。所以大承氣湯的煎服方法,如果不照這個程序處理,吃了未必會有反應。她的女兒擔任過服裝內衣模特兒,也有習慣性便祕的問題,沒想到生了一對雙胞胎的外孫女也是這種現象。遺傳學上有沒有這種便祕的遺傳基因,我們沒有做深入的研究,不過可以肯定與生活作息一定有關。
目前市面上販售那些可以改善排便的藥品,用得最多的倒不一定是大黃,即所謂的承氣湯類,而是蕃瀉葉,它也是屬於一種瀉下劑。我們的決明子也有很好的緩瀉作用,如果你的一大便是溏瀉,稀軟不成形,我們會建議用炒過的決明子,所有豆科植物的種子加熱以後,會有一股芳香的味道,所以決明子有台灣咖啡豆之稱。另外,蘆薈是民間家喻戶曉的植物,屬百合科,也是很好的緩瀉劑。蘆薈的使用幾乎都是透過日本文獻的記載,然後傳到台灣,蘆薈能幫助排便,可以打汁,也可以和水果或蔬菜一起打汁飲用。
便祕看似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問題,但是總會在日常生活中造成某種程度的困擾,而且在臨床上因便祕衍生出的問題也是一籮筐,所以一定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才能讓身心輕鬆愉快。
※本文摘自《張步桃美人方》遠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