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抗衰淵源
文/杜美賢(中醫師)
中國人對長壽之道的探索,從古代就開始了。養生就是保養生命,是強身、防病、抗衰老的主要方法。在《黃帝內經》中就有精闢的論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上古時候的人,懂得養生之道的,會順應自然界的這種陰陽變化,來調養自己體內的陰陽。正常地、合理地運用養生的方法和技術。飲食有節制,不能過飽,又不能過飢,酸苦甘辛鹹五味要調和,工作不要過勞,如此就能夠做到形體強健、精神飽滿。因此能夠達到天賦的壽命,那就是正常度過壽命。
五千年來中醫在養生抗衰,祛疾增齡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老子》之論「歸真反璞,清靜無為」;《莊子》之論,吹呴呼吸(吹,冷呼;呴,暖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流傳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保健體操);《呂氏春秋》之論「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流動的水不會發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腐爛)等皆為傳世名言。
雖然長壽健康是千萬人的心願,但人總要老的,對於生的慾望、死的恐懼、病的痛苦、老的悲哀等,都是最基本的人性和情感。《尚書‧洪範》中所說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以及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都說明人生的幸福並非是財富的占有,名譽地位的獲得,而是生命的健康安寧和長壽。
中醫養生抗衰基本觀點
影響壽命的因素很多,如稟賦、體質、疾病、情緒變化、飲食起居等等,如何去除不利健康的因素,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呢?明代醫家龔廷賢在他的著作《壽世保元・老人》中提出了五個要點,關於如何安享晚年的問題:一是不要拘於禮節而耗費筋力,「老者安之,弗以筋力為禮,廣筵席,何當勉強支陪,衰年之戒,一也。」老人要身心安閒,做事要考慮自己的體力能否承受得了,如果為了禮節上的需要,參加盛大隆重的酒席,如果身體疲憊了,何必還要勉強支撐陪客呢?這是體衰之年當戒的;二是戒之在得,「舉念渾無去取,家之成敗,開懷盡付兒孫,優游自如,清心寡慾,二也」,「衣薄綿輕葛,不宜華麗粗重,慎于脫著,避風寒暑濕之侵,小心調攝,三也」,「飲溫暖而戒寒涼,食細軟,而遠生硬,務須減少,頻頻慢餐,不可貪多,慌慌大咽,四時宜製健脾理氣補養之藥,四也」,「莫為尋幽望遠而早起,莫同少壯盡歡而晚歸,惟適性而已,五也。」這些都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適合經常實踐的養生之道。
情志的調攝 精神內守
在黃帝內經的《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人的健康長壽,關鍵在於解除各種憂慮與慾念,勞逸要適度,應該保持愉快和安靜的心境;晉代醫家陶弘景也說:莫大憂愁,莫大哀思,此所謂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其意思是凡能避免大憂愁,大哀思的人,必能長壽。很多人不相信人的生命長短是命中注定,認為取決於自己是否善於保養,其實根據筆者自己的臨床觀人經驗,這樣的說法雖然沒錯,但是人的個性特質,卻也決定了自己是否能健康長壽的關鍵。而這些特質通常與其個人觀念或因觀念而形成的固執有關。命中能長壽之人,通常有願聽他人勸善之言特性,反之則多疑不易信任他人,殊不知養生須先養心,養心要重視情志調攝,常處負面思維,與人步步為營,焉能壓制怨怒和慾望,達到知足常樂境界,既無自我修養,也無自我排解。一種美好心情,優於十劑良藥,更能解除身心疲憊痛苦,所以寬廣的胸懷,開朗的性情,情緒的平和是健康長壽的必然。簡單來講,修心比善於保養更能讓人健康長壽,養生最終目的是要人「事必歸正」,無論是飲食起居、生活作息,為人處世等都要調節有度。
卻病延年
談到卻病,老人的氣血陰陽,五臟六腑都處於衰退失調狀態,一旦得病,便諸症蜂起,易成慢性疾病,所以疾病與衰老有著密切關係,欲長生必先卻病,老人體衰易招邪來犯,氣化不力血行不暢,邪氣易聚易散,若能及時消除病邪,就更有利於健康長壽。
飲食養生的作用
談到健康就必須講究飲食,飲食能補充體內所需的營養,人體最重要的物質基礎是精、氣、神。身體營養充足,則精、氣充足,神自健旺。飲食則是精、氣、神的營養基礎。食物性味各不相同,對臟腑作用各有所歸。《素問·至真要大論》:「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食物對人體的營養作用,也表現在其對人體臟腑、經絡、部位的選擇性上,即所謂的「歸經」問題。如:綠色蔬菜入肝經,梨子,蓮耦偏白色食物入肺經,榖米入脾、胃經,黑色食物入腎經等等,針對性地選擇適宜飲食,營養需求就能獲得補充。
飲食養生的功效兩方面:
一、強身、防病
飲食提供營養供給,使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旺盛。新陳代謝活躍,生命力強,對自然界變化應變力大,抵禦疾病力量強。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根據食物的氣、味特點,及人體陰陽盛衰情況,予以適宜飲食營養,或以養精,或以補形,既補充營養,又調整陰陽平衡。不但保證機體健康,也防止疾病發生重要措施。
二、益壽、防衰
飲食調攝是長壽原因之一,注重飲食習慣及營養攝取來達到抗衰防老、益壽延年目的,是歷代醫家常論重點。中醫認為:精生於先天,而養於後天,精藏於腎而養於五臟,精氣足則胃氣盛,腎氣充則體健神旺,此乃益壽、抗衰的關鍵。進食時選用適宜食材,同時注意飲食調配,對防老抗衰是有其意義的。
《養老奉親書》:「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仰飲食以資氣血。」清代養生家曹庭棟認為,以粥調治頤養老人,可使其長壽,「老年有競日食粥,不計頓,飢即食,亦能體強健,享大壽。」因之編製粥譜百餘種,以示人食飲。
傳統中醫飲食養生法中,有豐富的調養經驗,無論是穀類、肉類、蔬菜或水果,調配上又有軟食、硬食、飲料、菜餚、點心等,只要調配得當,不僅有養生健身功效,且可收到治療效果。◇
轉自大紀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