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高血壓自行停藥恐傷全身

注意!高血壓自行停藥恐傷全身(資料畫面)
文:易禹昕(健康傳媒)
台灣高血壓患者眾多,但規律用藥的比率仍有待加強。許多高血壓患者直到感覺頭痛、不舒服才服用降血壓藥物,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警告,長期高血壓控制不良,全身器官都可能出問題,甚至引發致命危機。
一名40多歲男性上班族,健康檢查時發現血壓偏高,必須服用降血壓藥物,由於平時並不覺得不舒服,因此常自行減藥,甚至停藥,也沒有早晚定期測量血壓。一次參加商務會議時突然昏迷,緊急送醫急診,確診為腦血管破裂所引發的腦中風,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高血壓控制不良,導致血管阻塞,甚至血管破裂。
國內一項針對18歲以上民眾的「高血壓認知大調查」發現,許多民眾都了解高血壓為無孔不入的隱形殺手,但卻有8成不知血壓控制不良會傷及全身器官。
59歲張先生就是典型個案,高血壓病史超過20年,定期看診卻沒有測量血壓的習慣,經常忘了吃藥,等到血壓一高,覺得頭痛時才會服藥。直到3年前1次例行性檢查發現,他的腎臟功能異常,已進入慢性腎臟病第3期,腎功能僅剩3成,若再不積極控制血壓,恐怕將終身洗腎。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張孟源表示,類似張先生案例並不少見,慢性腎臟病患者最常見的共通疾病就是高血壓,長期高血壓會使腎臟受損,而腎臟功能不佳,也會導致血壓高,形成惡性循環。
張孟源談到,積極控制高血壓可顯著降低腎臟病風險。初期腎臟病患者如果可以控制血壓,有機會逆轉腎功能,中重度慢性腎衰竭患者則可延緩疾病惡化。
王宗道提醒,高血壓患者必須長期服用降血壓藥,如果合併其他慢性疾病,需要吃很多藥物,當病患擔心藥物副作用時,就容易發生自行停藥、減藥。目前已有單錠複方降血壓藥物可解決服藥數量過多的困擾,盼能提升患者服藥順從性。
相關新聞
-
降低心血管疾病 這樣吃就對了 |談古論今話中醫(216)
2015-12-30 11:31:23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因素:1.年齡、性別 2.糖尿病 3.高膽固醇血症 4.吸菸及二手菸.......本集為您特別推薦的食物及正確吃法。
-
定期量血壓 健康自我管控
2011-08-05 21:51:12子女照顧父親健康,醫療產品也成為父親節的熱門商品。而醫師建議民眾,平時在家裡可以利用電子血壓計測量血壓,保持量血壓的好習慣。另外醫師呼籲,電子血壓計只能提供民眾做數值的參考,要確定診斷的結果,還是要詢問醫師。
-
年假美食當前 慢性病人忌口多
2011-01-29 21:15:09長長的年假中,幾乎都是在吃吃喝喝,然而對很多的慢性病人,卻是一大考驗,年假裡面對美食當前,為了自己的健康,還是得做好飲食控制。
-
定期量血壓 健康自我管控
2011-08-09 22:34:30子女照顧家中長輩的健康,讓醫療產品成為最近的熱門商品。醫師建議民眾,平時在家裡可以利用電子血壓計測量血壓,保持量血壓的好習慣。另外醫師呼籲,電子血壓計只能提供民眾做數值的參考,要確定診斷的結果,還是要詢問醫師。
-
年假美食當前 慢性病人忌口多
2011-02-01 20:47:16長長的年假中,幾乎都是在吃吃喝喝,然而對很多的慢性病人,卻是一大考驗,年假裡面對美食當前,為了自己的健康,還是得做好飲食控制。
-
『告別高血壓』中醫從根本調養 | 談古論今話中醫(525)
2020-10-03 19:41:52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血壓是指血液由心臟送出時在動脈血管內產生的壓力,受年齡、運動、肥胖抽菸等因素影響。由於血壓升高時,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容易被忽視。
-
注意這些徵象 預防『心血管疾病』 | 談古論今話中醫(585)
2021-12-14 11:03:36心臟病是台灣常見的疾病,高居十大死亡之因的第二位。 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大多屬於突發性疾病,是男人的第一號殺手。 一旦發病往往措手不及,但是高明的醫師往往能從五官或人體特定部位能發現一些徵兆提高警 覺,作為預防的參考。 這一集很高興邀請到林源泉醫師來到現場分享治療鼻子過敏的經驗。
-
同患高血壓與高血糖 心血管健康受威脅
2019-06-04 19:18:51據統計,台灣高血壓患者多達近500萬人,糖尿病患則有2、300萬人,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研部副院長、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翁國昌以「狼狽為奸」4字來形容這2個慢性疾病,他強調如果同時罹患這2項疾病,心血管風險大增,將比一般人高出2至4倍。
-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平氣和養生飲 | 談古論今話中醫(586)
2021-12-20 16:48:29心臟病是台灣常見的疾病,高居十大死亡之因的第二位。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大多屬於突發性疾病,是男人的第一號殺手,一旦發病往往措手不及且治療效果很緩慢。 這一集很高興邀請到林源泉醫師來到現場分享心血管疾病之治療。
-
盤點三高對心血管的危害 專家教你這樣做降低心梗風險
2024-02-27 20:52:57依據111年10大死因統計指出,國人死於與心血管相關疾病的死亡率遠超過肺癌與肝癌,而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主要包含三高、肥胖、缺乏運動、吸菸等因素,國民健康署2018年運用台灣地區三高追蹤資料分析結果發現,有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者,後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分別為1.8、1.5及1.4倍。
-
『告別高血壓』中醫從根本調養 | 談古論今話中醫(525)預告
2020-10-05 17:27:06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血壓是指血液由心臟送出時在動脈血管內產生的壓力,受年齡、運動、肥胖抽菸等因素影響。由於血壓升高時,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容易被忽視。
-
別被「沉默殺手」打敗!國健署籲國人定期量血壓預防
2023-05-16 12:47:05高血壓因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之共同危險因子,而被號稱為「沉默殺手」,依據110年衛福部國人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因高血壓導致心血管疾病死亡,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為十大死因的第2位、第4位及第6位,且高血壓性疾病的死亡率及排行呈上升趨勢。
-
台灣慢性腎病照護輸歐美?原來問題在這
2018-02-12 20:13:48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去年公布「全球健康照顧可近性與品質評比結果」,台灣總排名居全球第45名,在慢性腎臟病照護領域只獲得50分,還輸給坦桑尼亞的65分。對此,台灣腎臟醫學會相當不服氣,在提出相關研究報告後,《刺胳針》最新期刊還給台灣醫界一個公道。
-
不想新年胖一圈 高油高糖零食要避免
2018-01-08 17:02:34黃曆新年即將來臨,各地年貨大街越來越熱鬧,不過,營養師提醒,許多零食點心高油、高糖、高鹽,民眾千萬不要過量食用。至於乾燥蔬菜、水果乾,顏色繽紛,看似營養好吃,但經過風乾處理後,營養嚴重流失,且缺乏膳食纖維,專家建議,不如直接吃新鮮蔬果,價格便宜又營養。
-
高血壓藥物含致癌成分風波 藥師:不應貿然停藥
2019-03-07 17:48:15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於本月2日收到美國FDA發表有關召回(recall)印度藥廠Hetero Labs Ltd.生產之第二型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ARB)最新調查報告,指出該藥廠製造之Losartan含有另一個不純物「N-亞硝基-N-甲基-4-氨基丁酸,N-nitros-N-methyl-4-aminobutyric acid」(NMBA)。此次美國FDA回收ARB檢出NMBA不純物,是繼檢出NDMA、NDEA不純物後第3種製程中可能產生
-
別人選舉你在喊燒?小心得了「選舉症候群」
2018-11-19 21:36:33最近會失眠、亢奮,甚至容易生氣嗎?小心得了選舉症候群!醫師解釋,太投入選舉壓力過大,容易頭痛、頭暈甚至厭世,令人身心俱疲,像台南有男子怕支持的候選人選不上,焦躁易怒,憤而攻擊路人,或屏東出現因壓力而輕生的案例,民眾、候選人們都要注意。
-
護腎黃金8守則 首重三高控制
2019-03-19 17:39:26為提醒全球注意腎臟病防治的重要性,國際腎臟醫學會與國際腎臟基金會共同訂定每年3月第2個星期四為世界腎臟日,今年的主題是「促進世界各地每個人的腎臟健康」(Kidney Health for Everyone Everywhere),強調腎臟病的預防與管理,包括三高及慢性病、腎臟病健康篩檢的早期發現與介入。
-
痛風發作後「這段期間內」要注意 中風、心臟病風險增
2022-09-13 13:59:47當痛風發作時,關節疼痛常令人難以忍受。但根據英國的1項研究表示,痛風發作後2個月內,還會使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增加1倍;即使在痛風發作後的3到4個月內,這種風險也會持續上升,不過上升的幅度比較低,但仍比平時高出約1.5倍;在4個多月之後,則沒有發現有這樣的風險。該研究刊登在《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美國醫學會雜誌)。
-
『心血管疾病』治療 心平氣和養生飲 | 談古論今話中醫(586)預告
2021-12-15 12:27:48心臟病是台灣常見的疾病,高居十大死亡之因的第二位。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大多屬於突發性疾病,是男人的第一號殺手,一旦發病往往措手不及且治療效果很緩慢。 這一集很高興邀請到林源泉醫師來到現場分享心血管疾病之治療。
-
洗腎慢性病患染疫死亡風險高 日本教授提供飲食方針
2021-06-29 19:05:02台灣疫情發展至至今,已有超過600人死亡,絕大部分都有慢性病史,腎臟病須洗腎病患占了非常大比率,腎臟一旦發生病變就很難有恢復機會,保護與維持腎臟現有功能,降低發生腎衰竭機會,除了就醫接受治療外,飲食也非常重要,鹽分、蛋白質、鉀、磷、 熱量等攝取方式就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