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國產雜糧好處多 抗旱節水、健康又環保

Play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 0:00
Remaining Time -0:00
Stream TypeLIVE
Loaded: 0%
Progress: 0%
0:00
Fullscreen
00:00
Mute
Playback Rate
    1
    Subtitles
    • subtitles off
    Captions
    • captions off
    Chapters
    • Chapters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12 月 29 日訊】農委會農糧署,29日在台中文創園區,舉辦「國產雜糧創意遊程HOW市集」成果展,分享農糧署各階段辦理食農教育的成果,希望提升國人對國產雜糧的認識。

    小小的盆栽放在4個裝滿水的保特瓶上,透過特殊吸水材料可以將水吸到土裡,上面種的可是台灣本土雜糧紅藜。

    彰化縣芙朝國小訓導組長 蔡期銜:「小朋友在這個盆裁的活動裡面,他既可以了解到資源永續的概念,又可以知道我們在地除了米之外也有紅藜。」

    農委會農糧署2016年起推動「大糧倉計畫」,推廣食農教育,內容有「雜糧小學堂」、「運用雜糧童書繪本及桌遊」、以及「雜糧體驗路線」等,並舉辦農事體驗,讓國人認識雜糧進而支持國產雜糧。

    農糧署長 胡忠一:「國產雜糧的推動,對於我們提供新鮮的雜糧還有非基改,同時可以縮短食物里程降低碳足跡,最重要就是可以節水,同時可以追溯到生產者,來作為我們農業的永續生產環境。」

    農糧署表示,國產雜糧絕對沒有基因改造的品種,有助國人健康;而和種植水稻比較,種植1公頃大豆可以節水1萬公噸,推廣種植雜糧,有助民生用水和工業用水的提供。

    新唐人亞太電視 邱添喜 台灣台中採訪報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