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開憂鬱焦慮迎接正能量 從感謝開始
文:陳盈臻(NOW健康)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這1首《感恩的心》曲調歷久彌新,迄今還名列KTV排行榜中,事實上,常懷著感恩之心能讓自己遠離憂鬱,增加正能量。國外1項研究發現,經常感恩有助於擺脫壞情緒,甚至對大腦有長遠的影響,建議有情緒困擾的人能多多感謝周遭的人事物。
該研究發表於2018年《心理治療研究期刊》,由印第安那大學、丹佛大學和密西西比大學醫學中心學者共同進行,研究對象為23位飽受憂鬱及焦慮困擾而尋求心理諮商的大學生。
參與者隨機分配至3組,每組成員均接受心理諮商,第1組被要求每周寫1封感謝信並持續3周;第2組則寫下低落的念頭及負面情緒;第3組則不需要寫作。
結果顯示,相較於其他2組,要寫感謝信的組別在寫作結束後的第4周和12周都明顯表現出較佳的心理狀況;進一步分析,該組別雖然最後僅有23%將信寄出,但即使只是寫作而並未寄信,仍對情緒有所幫助。
研究者發現,寫感謝信的組別之所以能有正面情緒,並非是因為在信中使用正向辭彙,而是對他人表達感恩及祝福時,就會轉移負面情緒,讓自己變得快樂。
研究團隊以功能性磁振造影來檢測寫感謝信及沒有寫感謝信的大腦組織,結果顯示,有寫感謝信者大腦前額葉內側的激活程度更高,且在寫信後的3個月才顯現,顯示表達感激之情,對於大腦能產生正面影響,且隨著時間增長,可能有助於改善心理健康。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表示,書寫感謝信函是個充滿愛的過程,能從經驗及記憶中感受到自我成長、被愛、受照顧、同理接納等較正面的感受,建議民眾應該常抱持著感恩之心,藉由感恩重新檢視自身生活,感受周圍人際的支持與關懷,幫助自己擁有更多的愉悅幸福感,來維持心理健康。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當處於負面情緒中,一直找人訴苦反而容易讓自己陷入自怨自艾的情境中。如果能夠抱持感恩之心,或是每天寫下讓自己開心的小事,就能從書寫過程中感到溫馨,認同自己。
相關新聞
-
疫情趨緩逐漸解封 杜絕憂鬱從停止「社交孤立」開始!
2023-02-17 19:20:05進入後疫情時代,隨著疫苗施打率提升、防疫措施鬆綁,大家逐漸恢復面對面的人際互動。但調查發現,在疫情期間有憂鬱、焦慮症狀者大幅增加,回歸正常社交互動,要多注意身邊親友的情緒狀態,避免因情緒問題而造成社交孤立。
-
老人家囤積雜物 可能是憂鬱警訊
2018-01-23 15:40:42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一點也沒錯,研究發現,鄰里好友的凝聚力,可減少長者憂鬱的風險。和一般民眾相較,有憂鬱傾向的長者容易「自我忽略」,例如:囤積雜物、個人衛生不佳,但鄰里之間如有較強的凝聚力,相互幫助,就可降低「自我忽略」,進而遠離憂鬱。
-
孩童多喝含糖飲 體重情緒受影響
2013-05-14 21:52:52您家的孩子也不愛喝白開水,只喜歡喝含糖飲料嗎?小心!董氏基金會今天警告,攝取過量糖分,不但容易造成肥胖;根據美國最新研究,一週喝超過五罐汽水,還會影響小孩的情緒,導致憂鬱,甚至有暴力傾向,還可能減緩孩子生長速度,家長千萬不可大意!
-
遇生命重大事故.傷害 當心罹患PTSD
2018-05-09 17:02:31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表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當親身經歷、目睹到威脅生命或極重大的傷害時,出現極度害怕、恐懼或無助感,並符合創傷後反應診斷準則之症狀,且時間持續超過1個月以上。
-
孩童多喝含糖飲 體重情緒受影響
2013-05-14 20:32:14您家的孩子也不愛喝白開水,只喜歡喝含糖飲料嗎?小心!董氏基金會今天警告,攝取過量糖分,不但容易造成肥胖;根據美國最新研究,一週喝超過五罐汽水,還會影響小孩的情緒,導致憂鬱,甚至有暴力傾向,還可能減緩孩子生長速度,家長千萬不可大意!
-
憂心疫情發展焦慮上身 恐造成免疫力下降
2020-03-22 20:25:41中共肺炎疫情越演越烈,台灣也出現第1例死亡個案,消息公布後,藥局外面排隊購買口罩的人潮更多,許多人惶惶不安,擔心被感染,甚至影響睡眠。
-
睡眠不足會降低積極感、增加焦慮 從事這些行業風險高
2024-03-07 18:59:46缺乏適當的睡眠不僅會讓人感到疲憊和昏昏欲睡,還可能對心理健康產生重大的影響。1項最新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降低積極感,還會增加焦慮的風險。
-
3件事讓學生感到壓力!董氏鼓勵:紓壓先從1件事做起
2023-10-16 17:17:22為了舒緩大學生的壓力,目前全台包括台灣大學、政治大學、中山大學、成功大學、中央大學、屏東大學等18所大專院校制訂心理健康假,加上政府推動年輕族群每年補助3次的免費心理諮商,顯現社會開始注重民眾的心理健康狀況。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依據 WHO 的定義,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因此民眾應該把心理健康的概念放入生活中,平時建立自己的紓壓方式。
-
你是「網路成癮症」嗎?
2017-06-19 16:31:55現今的社會中,一旦某個社群媒體或是網路通訊出現異常時,有些人隨即陷入焦躁、易怒、沮喪、心神不寧等狀況。但是絕大多數的人並不知道自己可能罹患了「網路成癮症」。
-
失控的娛樂 網路成癮讓孩子陷入癡迷
2018-10-05 15:22:12你家的孩子沉迷於網路遊戲,甚至影響課業或工作嗎?專家指出,過度沉迷於遊戲,可能造成逃避的負向情緒,並忽視學校或工作相關的責任,造成社交技能變差,如果遠離遊戲還可能出現戒斷症狀,這就是所謂「網路遊戲成癮症」。
-
心理影響身體!憂鬱或焦慮的青少年易有心臟病
2020-09-03 18:28:05你知道嗎?經常感到憂鬱或是焦慮,會提高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最近1項大型且長期的研究發現,青少年時期若是常有憂鬱或焦慮等身心方面疾病,到了中年以後可能會增加心臟疾病發生機率,研究在「歐洲心臟病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線上會議發表。
-
防疫別忘防「鬱」 董氏體驗課助企業員工紓壓
2020-05-13 15:46:50中共肺炎疫情延燒至今,台灣防疫表現亮眼,但根據董氏基金會最新調查指出,台灣近5分之1(17.8%)的民眾工作也隨之受到影響(包括在家或分流上班、無薪假、失業、轉職等)。
-
進來哭吧!西班牙「哭泣屋」重視心理健康
2021-11-08 15:22:00西班牙設置了一個「哭泣屋」,不論任何人,都可以進去大哭一場,也能打電話傾訴煩惱。主辦單位希望,社會能重視心理健康問題,當人們感到焦慮憂鬱而哭泣,或是因此尋求協助,都不是丟臉的事。
-
防疫期間少出門 每30分鐘起身走走可遠離憂鬱
2020-04-01 14:50:48兒童清明連假即將展開,但在防疫時期,不出門旅遊似乎是較好的選擇,相對孩子玩電動或上網的時間可能增加,可是最好每隔30分鐘一定要站起來活動活動!根據2020年2月發表於《柳葉刀精神病學》(The Lancet Psychiatry)期刊的研究指出,青少年久坐時間增加,也會提高罹患憂鬱風險。
-
疫情焦慮衝擊你我生活 恐慌症個案比疫情前增加近3成
2021-07-15 18:59:36防疫3級警戒實施後,國內經濟受到影響,無薪假上班族及失業人口直線上升,不少家庭經濟收到影響,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最近門診中的憂鬱、焦慮患者明顯增加。此外,學生居家學習,家長在家上班,親子互動頻繁,卻也可能增加摩擦,引發衝擊。
-
選舉後症候群 憂鬱與焦慮需要時間調適
2020-01-13 21:36:00經歷4年1次的總統大選,選前很多人都會為了實現自己理念,投入相關活動,觀看大量討論資訊,然而結果不可能全部人滿意,接受需要一段時間,可能出現憂慮、焦慮等情緒,假使壓力太大,也有引發生理不適機會,精神科醫師建議,如果發現情緒難以控制,最好讓自己轉移注意力,必要時最好就醫。
-
青少年愛用社群媒體 董氏籲:建立互動界線防止被網暴
2024-06-14 19:54:53現代青少年流行透過社群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與觀點,卻讓個人情緒也容易隨之影響,甚至形成網路霸凌事件!董氏基金會已連續第四年倡議停止網路霸凌日活動,今年還推出全新宣導短片、宣導手冊,並與新北市復興國小、、新竹縣勝利國中、屏東縣潮州國中、台北市大直高中等多所學校合作宣導,同時邀請知名藝人威廉共同呼籲,提醒青少年在社群互動時要建立自己的界線,以保護自己的身心。
-
腰背痛、 焦慮不安、失眠的人看過來,拍打這條經絡讓你跟病痛說bye!bye! |膀胱經|排毒 |談古論今話中醫(383)
2017-12-11 12:19:27膀胱是人體的垃圾站,而膀胱經是人體最長的經絡,因為膀胱經是人體的排毒通道,只有排毒通道通暢,我們才能實現排毒的目的。 膀胱經還有甚麼功能呢?其重要性不可不知。這一集我們邀請到國際東洋醫學會新任會長也是台灣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講座教授林昭庚醫師來和大家分享中醫經絡養生法(七) 足太陽膀胱經(簡稱膀胱經)
-
發燒一定感冒引起?壓力過大也可能導致心因性發燒
2019-12-30 19:07:32只要聽到發燒,大部分人都會聯想到感冒,當免疫細胞對抗來微生物時,身體大多會拉高體溫,然而發燒可能還有另一個原因,日本國際醫療福祉大學醫院心遼內科部長岡孝和提醒,心理壓力也會引起發燒,不但退燒藥效果不顯著,也可能伴隨著倦怠、頭痛、腹痛,想要緩解環境改善是關鍵。
-
自律神經失調 中醫調養找回身心平衡 | 談古論今話中醫(460)
2019-09-02 11:03:40自律神經失調是現代人常見的身心症,隨著現代人愈來愈忙碌,經濟不景氣,工作壓力愈來愈大,這種問題也愈來愈多。長期累積壓力是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因素之一,輕者便秘、失眠,重者焦慮、憂鬱。 這一集很高興邀請到施丞修中醫診所院長施丞修中醫師來到現場探討自律神經失調的中醫治療與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