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氏桿菌是高風險微生物 一旦食物中毒恐腹瀉、高燒

沙門氏桿菌是高風險微生物 一旦食物中毒恐腹瀉、高燒(首圖來源/Freepik)

文:陳曉彤(NOW健康) 

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 spp.)引起的食品中毒時有所聞,食藥署擷取近6年(2017年至2022年)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愛爾蘭、紐澳、日本等國家及區域的食品安全警訊,發現與微生物相關的警訊約有6成,其中高風險病原微生物的沙門氏桿菌排名高居第2,民眾不可不慎。


沙門氏桿菌感染 常見於這些食品中


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估計,美國每年有超過100萬例的食源性疾病與沙門氏桿菌有關。在2017至2022年期間,美國多州都有沙門氏桿菌食品中毒案例,受污染的食品包括生鮮蔬果、生鮮肉品、水產品、帶殼雞蛋及花生醬等。


食藥署2010至2022年統計顯示,國內因沙門氏桿菌引起的食品中毒事件平均約17件/年,像是高雄曾在2023年7月發生,民眾因食用知名老店冰品而集體感染沙門氏桿菌的案例;桃園市中壢忠貞市場則曾在2023年8月發生,民眾因食用越南法國麵包而感染沙門氏桿菌,顯示沙門氏桿菌為引發食品中毒的高風險微生物。


沙門氏桿菌不耐高溫 烹調食物多注意


食藥署說明,沙門氏桿菌是1種人畜共通傳播的微生物,誤食被污染的食物可能引發沙門氏菌感染症(Salmonellosis)。患者通常在4至48小時內會出現症狀,包括腹瀉、腹痛、寒顫、發燒(高燒維持在38至40℃之間)、噁心和嘔吐。症狀通常持續2至3天後痊癒,但約有5%的人可能成為帶菌者。但因沙門氏桿菌不耐高溫,於60℃加熱20分鐘或煮沸5分鐘即可殺滅,因此在調理時只要充分加熱,即可有效預防。


由於微生物在食品中乃動態消長,與製程、貯存及販賣場所的衛生狀況息息相關,因此,食藥署提醒,業者必須對食品產製、環境清潔時時注意,才能維護品質與商譽。提醒消費者,購買時要注意販賣場所的衛生情況,並儘快食用或適當保存,更要小心沙門氏桿菌在即食食品中潛藏的風險。若想了解沙門氏桿菌檢驗方法,可至食藥署網站業務專區首頁/業務專區/研究檢驗/公告檢驗方法進行查詢。

★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