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傷薪又傷心!離職薪資水準短期難恢復壓力恐倍增

失業傷薪又傷心!離職薪資水準短期難恢復壓力恐倍增(首圖來源/Freepik)

文:陳曉彤(NOW健康) 

失業嚴重衝擊身心健康!中研院學者最新研究發現,上班族如非自願失業,隔年平均收入減6成以上,在10年內,難以回復失業前薪資水準,心理健康求診次數平均增逾1成,精神醫療費用增逾5成。


失業後壓力倍增 導致心理健康惡化


中研院經濟所副研究員楊子霆與政大經濟系副教授黃柏鈞、美國密蘇里大學博士生蔡咏諭等學者,分析衛福部資料科學中心2002年2017年資料,追蹤同1人在16年間收入和健保使用狀況,研究對象包含約2萬9500位遭大量裁員民眾、9700名因工廠關閉失業民眾,以及33萬2700名穩定就業民眾。


結果發現,遭遇大規模裁員或工廠關閉民眾,隔年平均收入銳減約67%,收入減少逾6成。以往研究認為,失業者短期內找到工作,就可改善收入,但該項研究發現,持續時間達10年,甚至更久。


值得注意的是,民眾失業後壓力倍增,導致心理健康惡化,求助心理健康門診的次數較未失業者增加15%,精神相關疾病醫療費用則平均增加57到62%。對於心理健康的影響,在低收入受薪階級(薪資於平均中位數以下者)、男性、年老者則更明顯。


目前非自願失業民眾可請領失業給付6成薪,視年齡給付6至9個月,學者建議,政府應該延長失業給付期間,而失業者多多利用職業訓練,找尋職場的第二春。


失業心理壓力增加 專家提5大建議緩解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臨床觀察,失業期愈長,心理壓力就會愈大,感到焦慮,特別是對於經濟狀況的不確定性和未來,感到擔憂。此外,持續失業也可能導致憂鬱症狀,包括,持續悲傷、無助感和興趣減退等。再者,失業者也常出現自我否定、自尊心下降等心理現象,質疑自己能力和價值,這種自我否定可能會進一步降低自尊心,導致情緒低落。


楊聰財指出,心理壓力和情緒反應可能會形成惡性循環,使得個人在尋找工作時表現出更高的焦慮和不自信,從而影響求職效果,進一步延長失業期。失業者如何盡快走出憂鬱情境?楊聰財提出5大建議:


1.尋求專業幫助:心理治療或輔導可以幫助失業者處理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問題,增強應對能力和自我價值感。


2.參與支持小組:與其他失業者或有相似經歷的人交流,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實用建議,減少孤獨感。


3.學習新技能:利用失業期間學習新技能或進修,既能增強自信心,又能提高競爭力,有助於更快找到工作。


4.保持積極心態:嘗試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和充足睡眠,有助於改善整體情緒和心理健康。


5.設立現實目標:設立可達成的小目標,以逐步恢復信心和動力,減少失敗感。


楊聰財表示,長期失業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長遠,應積極接受專業治療和支持,這有助於打破惡性循環,更快地重新進入職場。

★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