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粉、河粉、米線等9種食物 保存不當恐出現米酵菌酸
【新唐人亞太台 2024 年 03 月 29 日訊】米酵菌酸中毒,導致人心惶惶,食藥署提醒,米酵菌酸常出現在腸粉、河粉、米線,還有濕米粉、濕冬粉等9種食物,提醒民眾食物危險的溫度,是7到60度,食物最好保存在7度以下,護理師譚敦慈更提醒,處理食物,最好先洗水果、再洗青菜,最後才是肉類。
木耳、白木耳洗一洗、抓一抓,為了泡軟,常常要泡3、4個小時,不過,小心可能泡出米酵菌酸,還有腸粉、河粉,還有米粉,水分多的濕米粉、濕冬粉和涼皮,發酵的玉米麵,這九種是米酵菌酸,最常出現的食物。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 顏宗海:「發酵的米製品,還有發酵的椰子製品,在某些環境下,比如說比較溫暖的環境,22到33度,它就有一種特殊的細菌,它污染它產生米酵菌酸,這是台灣的第一次發生。」
台灣頭一回發生米酵菌酸中毒,怎麼做,才能避免食品中毒,除了把手洗乾淨,食物要新鮮、用水要乾淨,生熟食最好分開,尤其食物保存溫度,得維持在7度以下,煮過的食物更要小心,保存在6度以下,才不會變質,護理師譚敦慈提醒,處理食物,最好先洗水果、再洗青菜,最後才是肉類。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 譚敦慈:「買雞肉回來,然後他就在水槽處理這些雞肉,之後他就把這個雞肉放到鍋裡去煮,然後他手可能也沒洗乾淨,然後洗這個雞肉的水盆,他就用水上沖一沖之後洗水果,就造成了這個沙門氏菌的感染,結果哇這個上吐下瀉好嚴重。」
食物危險的溫度在7-60度,最好放在冰箱保存,不過,冰箱可不能像這樣塞滿滿,放7分滿才能通風,也不能用食物擋住出風口。以前裝好的便當,都要放冷了才要冰,不過,醫生建議,只要摸起來不會燙,大約65度就能放冰箱,濕的麵條、米粉、河粉、最好一回家就冷藏,不要超過3天,才能把米酵菌酸中毒風險,降到最低。
新唐人亞太電視 綜合報導
相關新聞
-
寶林茶室疑食物中毒案 食藥署:重大食安事件
2024-03-27 19:04:44台北市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發生疑似食物中毒的案件,已經造成2人死亡,目前案情有擴大跡象,食藥署今天(27日)已經將此案定調為重大食安事件,稽查的檢驗結果最快2週內出爐。
-
寶林茶室疑食物中毒案 食藥署:檢驗2週出爐
2024-03-27 12:51:09先來關心,台北市信義區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發生疑似食物中毒的案件,已經造成2人死亡,目前案情有擴大跡象,截至今天上午,已至少10位民眾出現不適,目前還有2人在加護病房治療,相關單位昨天也前往餐廳稽查,檢驗結果最快2週內出爐。台北市府也已經對台北的寶林分店全部勒令停業。檢調也質疑案情並不單純,凌晨將寶林茶室列他字案調查。
-
食物吃不完放電鍋保溫隔天再吃?毒物科醫師打破迷思
2022-11-08 18:27:47電鍋是許多家庭不可或缺的電器,許多人習慣以電鍋保溫已經煮好的食物,以為一直插著電源,保持熱度,食物就不會壞掉,專家指出,許多細菌耐高溫,只要在60℃以內即可快速生長,而電鍋保溫難以維持在60℃,如果久存後食用,恐容易食物中毒。
-
自美進口玉米驗出毒素超標 食用恐致噁心、腹痛
2023-05-24 20:52:42在台灣,有一批美國進口玉米遭台灣食藥署攔下,驗出嘔吐毒素超標近4成;有醫師提醒,吃下肚,恐怕會出現食物中毒或腸胃不適等症狀。
-
寶林案禍因或是米酵菌酸 在中非都曾有案例
2024-03-28 07:39:49早安新唐人先來關心,台北市寶林茶室疑似食品中毒案,累計11位個案,有2人死亡、4人仍在加護病房,衛福部昨晚召開專家會議推測,次長王必勝指出,經過考量過去文獻跟臨床表現等,偏向認為是毒素引起,而且,米酵菌酸的可能性高。
-
寶林案檢驗出爐 台將米酵菌酸更名「邦克列酸」
2024-04-03 20:18:21繼續來關心,寶林茶室中毒案,週三(3日)新增2例通報,目前已累計32例通報個案,中央與地方的衛生單位,會同專家召開專家會議。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會後開記者會說明最新進展,除了確定將「米酵菌酸」更名為「邦克列酸」,以避免汙名化米製品之外,專家也在調查台灣環境是否存在相關菌種。
-
馬鈴薯發芽、變綠別吃!食藥署曝嚴重後果恐致心衰竭
2024-01-29 21:19:33馬鈴薯是台灣人餐桌上常見的食材之一,不管是拿來做成咖哩飯、炸薯條,還是濃湯都相當美味,其中內含多種營養成分,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鉀、維生素C、維生素B2、維生素E等,而且熱量比起白米飯還少1倍,在料理前,除了應注意馬鈴薯發芽不能吃外,如果誤食變綠的馬鈴薯,也可能引發食物中毒,嚴重恐致心衰竭。究竟原因為何呢?食藥署於《藥博士 正藥說》臉書專頁為你1次說明!
-
沙門氏桿菌是高風險微生物 一旦食物中毒恐腹瀉、高燒
2024-03-19 19:50:32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 spp.)引起的食品中毒時有所聞,食藥署擷取近6年(2017年至2022年)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愛爾蘭、紐澳、日本等國家及區域的食品安全警訊,發現與微生物相關的警訊約有6成,其中高風險病原微生物的沙門氏桿菌排名高居第2,民眾不可不慎。
-
真空包裝食品可阻隔細菌?毒物權威:這細菌根本不怕
2024-05-07 16:16:03真空包裝是加工食品常見的包裝方式,最近網路也掀起一股居家密封保鮮風潮,強調操作簡單,封口功能超強,不用30秒,就可完成真空抽氣,適用於肉類、魚類、餅乾、蔬果等所有食品。不過,真空處理,就真的可以讓食物安全、無菌嗎?
-
食物中毒主因跟它有關 食藥署示警常見症狀與預防重點
2024-05-03 21:23:05近年來,食物中毒事件頻傳,食藥署統計,台灣中毒案例主要集中在夏季,汙染源以細菌中毒為主,2022年由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造成的食物中毒案件數與患者人數均位居細菌性食物中毒第1位。專家表示,一旦食物中毒,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急性腸胃炎症狀,務必儘速就醫。
-
冰糖銀耳當正餐天天吃 養顏美容不成體脂肪率先超標
2021-10-12 19:53:43近年來,又名銀耳的白木耳成為相當夯的養生食材,有人天天飲用冰糖銀耳蓮子湯,以為養顏美容,但營養師提醒,白木耳不含膠原蛋白、蛋白質,如果將此當成正餐,可能吃出一堆問題。
-
河豚中毒死亡率達6成 食藥署:最快10分鐘內全身發麻
2023-11-29 17:01:09食藥署資料顯示,109年河豚中毒2件4人送醫,加上最近南投1死8住院,近3年多來,造成1死12人住院,而關於南投河豚中毒案,副署長林金富表示,已收到生魚片樣品,預計下週一檢驗報告出爐,將透過DNA檢測,判別是哪種河豚,另檢驗屬於哪種河豚毒素,此外,他也提醒,河豚種類繁多,光靠肉眼不易辨識,民眾請勿捕捉及食用河豚,以降低中毒風險,另建議餐飲業者不要供應河豚,避免消費者誤食。至於是否仿照日本推行處理河豚證照制,食藥署採開放態度,如果需要修法,則需跨部會討論。
-
薛瑞元談寶林案:可能米酵菌酸 不排除人為下毒
2024-03-28 13:06:21再來關心,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已經累計造成2人死亡,5人命危。今天(28日)上午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這起案例推測受到「米酵菌酸」毒素汙染可能性高,也不排除有可能人為下毒。米酵菌酸中毒事件,曾在中國、非洲莫三比克奪走人命。
-
夏天防食物中毒!小心這2菌滋生 食藥署提「5要2不」
2023-07-18 18:17:46每年5月到10月為國內細菌性食品中毒發生高峰期,且因夏季潮濕炎熱,生菜沙拉或生的海鮮容易滋生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提醒民眾應避免生食並徹底加熱,以免食品中毒發生。
-
寶林案將開記者會?北市警局長:有重大發現
2024-04-18 19:14:05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導致兩人死亡,目前推測是因為食用炒粿條等料理,引發邦克列酸中毒。今天,台北市警察局長張榮興在市議會表示,案情有重大發現,之後可能會召開記者會。
-
米酵菌酸致死率最高百分百 何美鄉:避在台生根
2024-03-29 20:33:40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衛福部找出元兇「米酵菌酸」,中研院博士何美鄉曾參與對抗SARS病毒,在社群平台指出,毒素可能來自中國的特定食材,這突顯了台灣迫切需要,對於外來病原體進行生態風險管理;她呼籲要將米酵菌酸控制在一定範圍,不要進入台灣的植物生態。
-
近3年超過百人腸炎弧菌中毒!日常預防3大原則要牢記
2024-05-20 14:14:02台灣食品中毒案中,腸炎弧菌也相當常見,根據統計,近3年來平均每年發生12起,至少有上百人中毒!食藥署提醒民眾,腸炎弧菌容易發生在海鮮料理,且可透過菜刀、砧板、抹布或容器具等交叉污染,預防腸炎弧菌食品中毒,應遵守「清潔、加熱、冷藏」3大原則。
-
寶林分店登錄不實.保單無效 北市府開罰250萬
2024-03-29 20:11:31台北市遠百A13寶林茶室發生重大食安意外。市府勒令停業,針對業者分店登錄不實,以及保單無效開罰250萬。對於受害者賠償部分,也確認遠百所投保的國泰產險,承保範圍涵蓋食安意外。如果食物中毒屬實,受害者將可獲得賠償。
-
寶林案雙北.台南皆有個案 粿條源頭廠商遭停業
2024-03-28 19:49:53好,寶林茶室中毒案,今天(28日)新北新增3例,台北也再新增2例。包含台北、新北、桃園、台南,至今已通報個案累計19例,其中2人死亡,5人重症在加護病房,1人住院中,其餘11人症狀較輕已返家。而位於新北的上游粉條製造商,目前遭勒令營業。
-
台首現米酵菌酸亡案 醫師追原料為何產生毒素
2024-03-29 12:34:42這起食物中毒案件,2名死者的相驗結果出爐,解剖發現其中1名死者血液中,檢出罕見米酵菌酸,這是台灣首次檢出這項毒素。米酵菌酸毒素強、耐高溫,而且難以從外觀、味道來分辨,吃下肚會讓細胞失去能量,病程發展相當快,嚴重會導致肝、腎及多重器官衰竭,而且沒有解毒劑,醫師也建議要盡速追查來源,為何會產生毒素。